2017年1月1日星期日

问卷调查之分析(七):课外活动

前情提要:本分析以问卷A(高中部)的160个数据为主,需要时再参考问卷B(初三及初二)的40个数据。

校方推行全日制的一个理由是要让同学100%强制参与课外活动。

这本身是一个争议性高的教育课题:课外活动是否应以自愿为原则?

前面提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 上课时间 + 课外时间。

还有一个重要基本概念,

学生的学习 = 他主学习 +自主学习。

他主学习是指在大人(教师、家长等)的主导下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在学生的自我主导下的学习;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只是学生的自律性差异大,多数学生还是要在大人的引导下才能好好地学习。但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就是要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所以,一部份时间是由教师主导下的他主学习(即课堂教学),打好学生的根基;另一部份时间就要给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素养。

课外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既然课外活动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自然应以自愿为原则。

当然,也有人认为我们可以不自主的方式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这也有其中的道理。

在理论上可以争个不休,但在实务上,往往是以效果来论。所以,我们就观察三个具体且切身的指标。


表1:2016年学生参加学会的意愿
ABCD
201617.50%16.90%12.50%53.10%

注:A=完全因校方规定,个人完全没有意愿;
B=因为校方规定,但个人也有意愿;
C=就算校方没有规定,个人也会考虑参加;
D=就算校方没有规定,个人也会参加;























从表1及图1来看,有超过80%的学生是有参与学会的意愿,所以,在实务上,强制全体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不是什么大问题。

结论1:大多数学生都有参与学会的意愿。


因此,下来主要是考虑两个问题:学会承受能力及场地使用。



表2:2016年学会人数状况
ABCD
201650.60%22.50%10.00%16.90%

注:A=人数爆增,学会难以承受;
B=人数增加了,但可承受;
C=人数差不多一样;
D=人数减少了;






















从表1及图2可知,有一半的同学表示学会人数太多,难以承受。由于问卷设计没有提问是那一些学会,所以,无从知道是学会数目不够,还是学会的人数分布不均。

如果,学会数目不够,那就要增加学会。

如果,学会人数分布不均,那课外活动的主管单位就要进行干预。

以我过去担任学会活动处主任的经验,及有16.9%的同学表示学会人数减少了,后者的可能性高。但也不排除学会数目不够的可能性,这需要有更深入的资料才能做进一步的判断。


结论2:有一半学生表示学会人数过多,难以承受。


另一切身的问题就是场地的使用。

表3:2016年学会场地使用状况
非常不够用不够用够用非常够用
201646.90%37.50%13.80%1.90%
























表3及图3明显表示场地是极度不够用(非常不够用+不够用),高达84.4%。


100%强制学生参与,自然会造成场地使用紧张,不过,有84.4%的同学表示不够用,这个百分比也太高了。

所以,要推行全体学生强制参与学会的政策,也要有配套措施才行。


结论3: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课外活动场地不够用。












问卷调查之分析(六):学习状况2

前情提要:本分析以问卷A(高中部)的160个数据为主,需要时再参考问卷B(初三及初二)的40个数据。

大家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基本概念,

学生的学习时间 = 课堂时间 + 课外时间

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时间不等于教师的教学时间。

现代的教育思潮从过去注重老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并认为学生的“学习”才是教育的目的,也发现学生在课外“自律主动”学习的效果是最有效。因此,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与能力;而要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与能力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有足够的课外时间。

课堂时间越长,就意味着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越短。因此,课堂时间不宜过长。

----------------------------------------------------------------------

那现在的课堂时间安排是否适中呢?以下观察4个指标。

1.可支配时间的比较


表1:可自由支配时间百分比的比较
120分鈡內121~150分鈡151~180分鈡180分鈡以上
20154.43.11082.5
201654.916.317.511.3
增幅50.513.27.5-71.2





















观察表1及图1,学生可支配时间在2015年,有82.5%是在3小时时以上,到了2016年则下降到11.3%。另外一端,在2015年只有4.4%的学生可支配时间是在2小时以下,到了2016年则上升到54.9%。当然,这样的结果是符合常理,上课时间长了,课外可支配的时间自然短了。

结论1: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幅度地缩短了。

2.做功课的状况

要完整衡量学生在课外是否有自主学习是不容易的一件事,这里把问题简化,就选择一个很具体且很切身的指标,那就是做功课的状况。

表2:有足够时间做功课
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
20151.33.85045
201645.640.612.51.3
增幅44.336.8-37.5-43.7



















第一问题就是观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做功课。从表2及图2来看,显然非常不理想。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不同意)的百分比,从2015年的5.1%上升到2016年的86.2%;另外一端,同意的百分比,从2015年的95%下降到2016年的13.8%。

结论2:学生极缺足够时间做功课。



表3:上课偷做功课
每天3~4/1~2/没有 
20157.524.451.316.9
201661.32011.96.9
增幅53.8-4.4-39.4-10






















学生既然不够时间做功课,但功课总要交,不然,老师也很难交代。所以,通常解决办法就是上课时偷偷做功课。

从表3及图3来看,没有偷做功课的学生从2015年的16.9%下降到2016年的6.9%,看起来问题不能全归于全日制的实行。但另外一端的情况,每天偷做功课的学生从2015年的7.5%上升到2016年的61.3%,看起来全日制要负起很大的责任。

我们推测过往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没有好好利用课余可支配时间好好学习及做功课,只是2016年实行全日制后,连原本学习状况还好的同学都受影响,原本学习状况不良的同学更是变本加厉。

结论3:上课偷做功课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3.上图书馆

另外一个可以衡量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是上图馆的情况。

表4:有上图书馆(超过1小时或以上)
每天3~4/1~2/没有 
20158.811.931.947.5
2016100585
增幅1.2-11.9-26.937.5



















从表4及图4来看,每天上图书馆的同学似乎不受影响,这表示这些少数同学的自律主动性非常强。但看另外一端的情况就很不理想,没有上图书馆的同学,从2015年的47.5%上升到2016年的85%。中间状态的同学(1次至4次/周),从2015年的43.8%下降到2016年的5%。

结论4:学生不上图书馆的比例明显上升。








问卷调查之分析(五):学习状况1

隨着科技极速的发展,导致未来世界变化莫测,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许多知识10年后往往就过时了,因此,学习能力比学到什么更为重要。于是现代的教育思潮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意愿,认为这是终生学习的基础。

所以,我们第一个观察的指标是学生学习意愿的变化。

表1:很有学习意愿
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
2015015.959.425.6
201616.352.523.87.5
增幅16.336.6-35.6-18.1























从表1及图1可知,学生的学习意愿变化极大,不同意的百分比从2015年只有15.9%,剧升为2016年的52.5%;非常不同意的分比从2015年的0%,上升到2016年的16.3%。

结论1:学生学习意愿大幅度的下降。

不过,这是学生心理上的反应,具体而言,还是要看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上课打瞌睡的状况。

表2:上课短暂打瞌睡百分比的比较(30分鈡內)
每天3~4/1~2/没有 
20155.616.35028.1
201658.826.310.64.4
增幅53.210-39.4-23.7



表3:上课严重打瞌睡百分比的比较(超过30分鈡)
每天3~4/1~2/没有 
201556.937.550.6
201642.522.521.513.1
增幅37.515.6-16-37.5




















从表2、表3及图2、图3来看,上课打瞌睡的情况是一路都存在的问题,只是2016年的状况特別严重。每天打瞌睡的情况,2015年短暂打瞌睡(5.6%)及严重打瞌睡(5%)的百分比,到了2016年各別急升为58.8%及42.5%。

其实这不是一个不合理的结果,2016年的学生要比过去早起,回家耗时更多,加上更长的上课时间,学生的精神状况自然大受影响。

结论2:学生上课打瞌睡的状况严重恶化。

校方以及董事会只想到学越多越好,却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结果上课时间越长,学习效果越差。上课时段太累不得不睡,为了补救这种情况,其中一种解决办法就是下课去补习。所以,接下来我们看看数据是否如此。

表4:需要补习百分比的比较
每天3~4/1~2/没有 
20153.811.951.932.5
201620.634.433.111.9
增幅16.822.5-18.8-20.6





















从表4及图4可知,推测是正确。2015年没有补习的学生32.5%,到了2016年这数据下降到11.9%,降幅是20.6%。

校方提倡单班制/全日制的一个理由就是可以减少学生补习的需要。个別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但总体的趋势,却是相反的情况。

结论3:学生补习的次数大幅度的上升。

其实,2015年的数据也是让我很惊讶,竟然有这么高的比例(67.5%)的学生要补习。(2016年为88.1%)这表示学校的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大不如前了。大概校方有观察到这种状况,只是开出的药方(单班制)不但不能药到病除,反而是反效果。